今年国庆档迎来了《志愿军》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电影《志愿军:浴血和平》(下文简称为《浴血和平》)。
我对这个系列的印象一直属于“不好不坏”的那一档,谈不上特别喜欢,但都会去观看,看到问题了吐槽一番,发现优点了也会夸几句……但这部《浴血和平》给了我一些不一样的感觉。
作为电影,它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仍然有很多,但唯独拍好了两点:中方在停战谈判及对外交流时始终保持诚意、遵守规矩、坚韧克己、不卑不亢的不易,以及争取到和平的巨大牺牲与代价。
因此,就算《浴血和平》整体上让我看得不是很痛快,但仔细回想分析过后,我还是愿意承认它算是一部好片了。
下面就简单来聊聊这两点吧。
影片讲述了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后直至签署停战协议期间“边打边谈”的作战历程,并且把谈判桌前后的交锋单独拎出来作为一个焦点。在我印象中,以往抗美援朝题材的影视作品中,是很少聚焦这一块的,毕竟战场上的胜负结果才是关键,“战场上得不到的,谈判桌上也得不到”。
可《浴血和平》还是拍了,尤其在影片中前段更是花了大量的篇幅,并且把焦点放在了翻译队的林月明和李晓身上。
我之所以欣赏这一部分,是因为它讲的是战争里令人不痛快的地方——要拍“爽点”很简单,只要浴血奋战、击败敌人就行了,难就难在怎么拍出“不爽”——
为什么要和敌人谈判?还要我们主动摆出欢迎、真诚的态度?上到谈判代表邓华,下到翻译队队员李晓,一开始对此都不理解,甚至展现出了抵触情绪。
尤其“联合国军(美军)”在初期根本没有谈判诚意,还不断挑衅、使绊子,搞各种大小动作破坏谈判过程,这不更显得我方的大度和守礼不值得么?
为了进一步体现这种局势上不公和常人难以理解的高尚,影片还先后牺牲了贯穿三部曲的战士孙醒,以及保卫排排长姚庆祥,并且是以非常憋屈的方式死去的(孙醒被逃进中立区的美军在背后开枪射杀,姚庆祥被敌特拿枪抵住面门处决)。
表面上看,他们俩都严格遵守“中立区不得开枪伤人”的规矩,却被无视规矩的敌人杀害,死得迂腐、死得窝囊,但从更长远、更广阔的维度去看,他们这种精神才是我方一步步应得胜利、走向富强不可或缺的气魄。
孙醒告诉敌人,哪怕你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,也不该跨越千里来欺负人,而我们即便弱小,也会和你们斗到底——你们就算赢了都不光彩,何况你们还赢不了,结果让人破防了;
姚庆祥则告诉所有人,有比自己生命更重要的原则存在,无论何时何地,要追责纠错都只能找到对方头上,我们是无懈可击的。
追求“霸道”很简单,只需要不择手段追求胜利,然后保证一直胜利(直到失败的那天)就行了……追求“王道”就很难了,在弱小时不能低头,在强大时不能妄为,这条道路需要践行超越胜负成败的原则,它遍布荆棘,却可以走得最正、最远。
正是因为志愿军上上下下坚韧不拔,并始终占据了“道义”上的高地,联合国军才最终能心服口服。
聊到这里,就不得不提一个《浴血和平》难以忽视的缺点了:太过追求“大而全”,非要给所有新老角色安排戏份,导致中后段看起来特别散乱,观感一路下滑。
影片的时间跨度其实很长,既然拍的是边打边谈,就该抓牢这条主线,可编导总想着一个不落,硬是把本来还算扎实的故事线搞成了刷脸的流水账——老角色里,孙醒、赵安南等人先后下线,杨三弟也中了细菌弹,新角色还有张娟、黄继光等等,甚至又给吴本正和“便宜弟弟”张孝文安排了一场坦克大战……
看上去是面面俱到了,实则是对叙事节奏的一种破坏,从实际效果来看,过多人物线的展开,也让谈判线变得有些脱节了。
个人认为,《浴血和平》还不如就只突出谈判桌交锋和上甘岭战役这两个重点,再附加一些人物结局,虽然这样对其他角色略显不公平,但至少能保证影片整体是专注的、好看的。
不过,我也能理解这样的安排,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服务影片的副标题“浴血和平”——和平是怎么来的?不是靠敌人施舍的,而是要用鲜血和牺牲换来的。
影片描述了无数有名和无名的牺牲,又有多少像李默尹那样战死沙场,却连“马革裹尸还”的机会都没有……他们的牺牲铸就了最终的停战,并赢得了宝贵的和平。
有鉴于此,我也不愿再苛责《志愿军:浴血和平》了……向最可爱的人们致敬!